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一座集教育、文化、政治、宗教于一身的名山。对庐山的初始印象,还是源于小学课本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庐山以其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佳作,如今的庐山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山色有无中 周文静 摄
若提起关于庐山的诗词,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25岁时初游庐山所作。庐山瀑布位于今天的江西省庐山市秀峰景区内,悬于双剑、文殊二峰之间。恰年少轻狂,太白寥寥数字,就把庐山的雄奇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如人间仙境,梦幻而神秘。李白一生曾五次来到庐山留下诗篇,之后又创作了《登庐山五老峰》《别东林寺僧》等多篇诗作。60岁时,皓首苍颜的李白再次来到庐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从年少到暮年,李白历经了世俗烟火,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答。
而同处唐朝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一有闲暇便游览庐山,在46岁时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著名诗句,白居易登上庐山之时,时令已是孟夏,本该是人间芳菲尽落的时候,他却惊喜地遇见庐山盛开的桃花,出其不意的美景,让他不禁感慨万千。未来庐山之前,原以为春光已无处可寻,不禁为易逝的春色而恼怒起来,直到看见眼前绚烂的桃花之时,才发现是错怪春天了,原来春天并没有离自己而去,只不过是在和自己捉迷藏,偷偷地跑到庐山这个地方来了。这首《大林寺桃花》,也表明了他闲适逍遥的人生态度。
其实早在东晋时期,田园诗派鼻祖陶渊明就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南山”就是指庐山。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曾进行过多次创作,其开创的田园诗风,更是影响了其后的整个中国诗坛。而最早写庐山的诗句,则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这是距今最早的有关庐山的诗。
在李白辞世三百多年之后,又一写庐山的名作横空出世,这便是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用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客观哲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真是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同时,这也让人们再也无法忽视宋诗的成就与地位。对于描写庐山的诗作,如果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前无古人,那我想,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便是后无来者。
关于庐山的丹青墨迹数量众多,宋代名臣寇准在《庐山》诗中写到“江南到处佳山水,庐阜丹霞是胜游”;宋代赵蕃写庐山是“少时未识庐山好,老去知山却远山”;陆游写庐山则是“千峰庐山锦绣谷,一水蜀道玻璃江”;黄庭坚写庐山是“庐山秀出南斗傍,登高送远形神开”;唐伯虎写庐山是“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朱元璋写庐山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毛泽东主席写庐山是“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因此说庐山是文化名山,实至名归。
因为与庐山的邂逅,让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人不惜笔墨把普通的文字化为珠玑,竟留下了一万六千多首诗词歌赋,去写庐山美之种种。诗词中的庐山神秘且端庄,那是一种难以割舍的山水情怀,因此也成了众人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寄托之所。这是庐山的财富,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