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根据地
文化网讯:来源: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
四川省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纪念馆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在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地区创建的根据地,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川陕苏区发展到东至今重庆城口、四川万源,西至嘉陵江,北至陕西镇巴、宁羌(今宁强),南至四川达县、渠县,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的1.5万多人发展到10万人。
1933年3月,川陕省召开扩大红军运动纪念大会。
根据地建设
党的建设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地区后,建立了川陕省委和23个县委,一个特别市委和巴中、绥定两个道委,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到1933年12月,苏区地方党员达到3万多人。
中共川陕省委翻印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1933年6月,川陕苏区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召开。图为会议召开地新场坝村。
1933年8月,中共川陕省委机关——巴中中学图书楼。
中共苍溪县委旧址。
政权建设
川陕省制定了《省苏维埃组织法》,大力加强各级苏维埃政权建设。到1933年10月底,全省共建立了2个道、1个特别市、23个县、160多个区、990多个乡、4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
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召开,选举产生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图为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场一角。
四川省通江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遗址。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
川陕省苏维埃共召开了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人数由最初的150余人增加到1440人。图为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统计表。
军队建设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鼎盛时期,有5个军、15个师、38个团,主力部队由入川时的1.5万人发展到8万多人。地方武装有19个县独立团,共1.7万人;独立营、独立连9个,共0.34万人。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游击队。
1932年12月,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任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任副主席。图为通江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遗址。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图为木门会议旧址。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寺召开了一次为期六天的重要会议,作出了加强政治建设、扩编军队、停止红军内部肃反等决定。
红四方面军以陈昌浩署名发布的布告。
红四方面军宣传标语。
红四方面军之一部。
图为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的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
早在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前,由王维舟任总指挥的川东游击军就活跃于川东一带。1933年10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
红四方面军使用过的武器。
红三十三军攻占城口后张贴的《安民告示》。
苍溪县红军渡
经济建设
川陕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都设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苏区经济建设工作。苏维埃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紧缩财政支出,厉行节约,保证了革命战争的经济来源和物资供应。
土地革命
1933年2月,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土地革命。广元县贫苦农民每人分田地1亩,山林3亩。嘉陵县(今广元市元坝区和朝天区各一部分)全县分土地27万亩,人均1.7亩。图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颁发的土地使用证。
1933年,川陕苏区以从鄂豫皖根据地迁来的小型兵工厂为基础,建立了拥有138台机床的兵工厂,同时,开办了小型钢铁厂、造船厂、被服厂等。图为通江县苟家湾兵工厂旧址。
财政金融
川陕苏区建立了工农银行、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统一了货币的发行和管理,活跃了根据地经济。图为通江县苦草坝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工农银行印钞厂旧址。
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银币。
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布币。
文教卫生建设
川陕苏区通过开设党校和列宁学校、出版报刊杂志、建立医疗机构等途径,大力加强根据地文教卫生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得到很快发展。
通江县列宁小学旧址。
川陕省委机关报《苏维埃》。
川陕苏区出版的《川北穷人》。
川陕苏区印制的《革命三字经》。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
红四方面军野战医院招生广告。
川陕苏区石刻标语
石刻标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展宣传工作的一大创举。据不完全统计,川陕苏区原有石刻标语7000余幅,目前保存完好的有2000多幅。
刻在门柱和门楣上的红军石刻标语。
刻在崖壁上的标语。
刻在石墙上的标语。
剑阁县大路河红军石刻标语
邮政建设
川陕苏区通过开办赤色邮政和设立秘密交通站等措施,逐步构建起覆盖革命根据地的通信网络。图为川陕苏区发行的邮票。
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陕苏区发展壮大了红四方面军
在川陕苏区两年多的创建巩固过程中,红四方面军人数由入川时的一万多人发展到8万多人。川陕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仅反“六路围攻”其间,就有10多万青壮年加入红军, 200万人参加支前。据不完全统计,广元市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有4.7万人。巴中地区投入运输力量约100万人次,提供军粮1.5万公斤。图为广元市红军文化园。
川陕苏区人民为建设巩固根据地献出了宝贵生命。如巴中地区,有4.8万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牺牲。图为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1933年,在川陕苏区长达10个月的反“六路围攻”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共歼敌8万人,缴枪3万支,根据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毛泽东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称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图为《红色中华》关于红四方面军胜利的报道。
川陕苏区对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行了有效补给
川陕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大批物资支援。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川西与中央红军会师时,将所筹集的数十万斤粮食和其它物资运送到驻懋功的中央红军部队,使翻越大雪山后几乎弹尽粮绝的中央红军得到有效补给。图为懋功红军会师纪念碑。
川陕故事
带血的土地花名册
四川省巴中县和平乡苏维埃主席龚正举,在随红军撤离苏区前把一份分配土地的花名册交给了妻子龚彭氏。他对妻子说:“这是农民分配土地的花名册, 你要当生命一样保护它, 千万不要让它落到反动派手里。”红军走后,卷土重来的敌人在龚家翻箱倒柜,反复搜查,却什么也没有搜到。敌人将龚彭氏吊起来毒打,把她打得昏死过去。敌人用冷水把她泼醒接着用刑,龚彭氏仍坚称不知道土地花名册的下落。凶狠的敌人用刺刀把龚彭氏的两个乳房分别划了一个很深的“十”字,见她奄奄一息才扬长而去。龚彭氏在夜里苏醒后,不顾伤口的疼痛和流淌的鲜血, 首先来到隐藏土地花名册的地方,当她用带血的双手找到土地花名册后,眼里留下了欣慰的泪水。龚彭氏一直精心保管着这份带血的土地花名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才将这份珍贵的革命文物上交。
土地花名册。
萤火虫的故事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抵达四川省通江县泥溪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战事需要,决定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野战医院和红十师医院为基础,在王坪村成立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红军先后经历了上百场战斗,战事极为惨烈。泥溪场一带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组织起一支300多人的担架队,主动承担起运送伤员的任务,将一批又一批红军伤员从前线运送到医院。夜里天黑看不清路,担架队员们就把漫山遍野的萤火虫收集起来,放在队员背上,大家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光亮,在崎岖山路中趁着黑夜把伤员转运回来。有的担架队员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不幸牺牲,又有很多群众自愿加入到运送红军伤员的队伍当中。他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我们愿意支援红军。
张凯元护印
位于四川省苍溪县红军渡的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陈列着国家一级文物“川陕省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印章。它的背后,有一个张凯元护印的故事。
红军进入苍溪后,东溪乡农民张凯元担任了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秘书,负责掌管县苏维埃的文件、印信。1933年冬,为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红军决定实行迂回作战,暂时撤离。这天,张凯元奉命在东溪场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坚持地下活动、保存革命力量的措施。会议还没结束,东河对岸突然想起杂乱的枪声,原来是国民党王志远部向东溪场袭来。
张凯元立即将县苏维埃的文件印章藏好,迅速向张家庙方向转移。行至中途,因被人告密,张凯元不幸被抓。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其交出文件、印章、组织名册等,他坚贞不屈,拒绝说出党的机密。夜里,敌人把他绑在黎家山的一棵树桩上离开,想把他冻死。就在张凯元要被冻昏的时候,当地一位农妇摸黑前来,用镰刀割断捆绑张凯元的绳索,把他背下了黎家山。农妇竭尽全力,背着他走了30多里,把他送到了一户姓杨的农民家里。
不久,张凯元再次落入敌手,惨遭酷刑。敌人用皮鞭打、火钳烙、吊“鸭儿浮水”、坐“软板凳”等残酷手段,把他折磨得奄奄一息。后来,乡亲们凑了一笔款子,把他救了出来。
1951年,张凯元将保存了16年的苍溪县苏维埃印章及其他文物交给当地政府。
川陕导览
四川省旺苍县中国红军城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旺苍县中国红军城、木门军事会议纪念馆;剑阁县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巴州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万源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川区红军烈士陵园、张爱萍将军故居。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朱德故居;阆中市红军烈士陵园。
陕西省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镇巴县革命烈士陵园。
重庆市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红军文物陈列馆、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旧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