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退出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 > 诗词名言 正文

人比黄花瘦:宋词和宋代美人服饰

作者:胡墨华 时间:2023-04-17
导读: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宋词,体现了宋代人更为细致的情怀,而服饰描写在宋词中所占的分量也很大,词牌名中很多就是以服饰来直接命名的,例如“红罗袄”“绿罗裙”,都是比较经典的词牌。如果说唐诗可以大开大合,如大江大水,那么宋词更多的是涓涓细流,是更为细致入微的描述,所以宋词中女子和服饰都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我们都知道唐代的美人,体态丰腴,追求自然之美,洋溢着一种华贵和热情,展现着曲线,喜欢明艳的“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宋词,体现了宋代人更为细致的情怀,而服饰描写在宋词中所占的分量也很大,词牌名中很多就是以服饰来直接命名的,例如“红罗袄”“绿罗裙”,都是比较经典的词牌。如果说唐诗可以大开大合,如大江大水,那么宋词更多的是涓涓细流,是更为细致入微的描述,所以宋词中女子和服饰都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美人,体态丰腴,追求自然之美,洋溢着一种华贵和热情,展现着曲线,喜欢明艳的“桃花妆”、火红的“石榴裙”。而宋代的美人,则是完全不同的,宋代推崇的美人更像是一幅清淡的山水画,是纤瘦的、淡雅的,甚至是哀怨的、病态的,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女子中最流行的服饰褙子,就体现了这种清淡纤瘦的特点,褙子是直上直下的,取消了身体的线条。你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样的女子穿褙子最美?一定是纤瘦的女子,盈盈而立。丰腴的或者线条明显的女子穿上褙子只会显得臃肿,完全无法表现出美感。一个时代流行的服饰,就体现出这个时代对美丽女子形象的选择。

宋代《女孝经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宋词中的服饰色彩:淡雅

我们先来看看宋词中展现的女子服饰是怎样的一个色彩世界。欧阳修《浣溪沙》说:“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天碧”说的就是罗衣的颜色,青碧如天空之色,是宋人非常喜欢的颜色,犹如天空的青碧色,显得清新淡雅而悠远。宋代纺织业在染色时,很流行的一个颜色就是“天水碧”,就是这里的天碧色。但天水碧这种美丽颜色的出现,却是基于一个错误。据说南唐后主李煜的一个宫人,一天晚上染了绿色的丝帛,但是晚上却忘记收起来,夜间的露水打湿了丝帛,让绿色消融开来,反而显得青翠欲滴,十分惹人喜欢,自此,人们纷纷效仿,染出“天水碧”。

秦观《南歌子》中这样说:“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秦观刻画了一个精心妆饰的美人,反映了宋代的审美观:淡淡的美。眉弯弯的,胭脂(即“燕脂”)也是淡淡的,嘴唇是浅红色。而服饰色彩呢,是揉蓝衫配杏黄裙。因为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所以称为“揉蓝”。青色和杏黄,这样淡雅的颜色,是宋词中经常吟咏的,是词人梦中女子的颜色,黄庭坚就说:“泪珠轻溜,裛损揉蓝袖。”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词人眼中美人所配的颜色,也可以感受到,词人眼中的美人总是忧忧郁郁的。带着点伤怀和哀怨,才可以称得上美人。

而司马光词中的美人也是这样一副典型的宋代美人的形象,“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发髻是松松的,好似没有精心装扮,妆也是淡淡的,体态是轻盈的,外罩着青烟翠雾般的罗衣。

颜色中也有鲜艳的红色,但是多与歌舞女子相关。例如晏几道的“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再如苏轼的“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

宋词中的簪花和插梳

前面我们也说过,宋代非常流行簪花,有真花的时候簪鲜花。鲜花又叫“生花”,所以假花也叫“像生花”。没有鲜花的时候,也可以簪“花腊”或者“像生花”,甚至出现了“一年景”花冠。

连皇上都会开簪花宴,连男子都可能簪花。秦观就描绘簪花情景说:“聊摘取茱萸,殷勤插鬓,香雾满衫袖。”簪花不仅美丽,且香气宜人,连衣袖上都染上了醉人的花香。苏轼有插菊花的“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也有簪腊梅的“素手偏宜折取,向乌云斜插”,随意地摘下腊梅花,斜斜地插入发髻,透着宋人欣赏的风流婉转。艳丽的桃花也是簪花的很好选择,“柳色春罗裁袖小,双戴桃花”。

插梳是此时另一种流行的时尚。“斜插犀梳云半吐”,可见梳子的材质不仅限于木梳;欧阳修也写下了插梳的样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可见所簪梳子饰有精美的花纹。其实,只是插上一把素色的木梳,也非常素雅动人。插梳,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雅致的女性化行为。

宋词中元宵节女子特殊的头饰

元宵节对于女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那天她们会精心打扮,夜晚出门赏灯猜谜,享受节日的欢乐。李清照在《永遇乐》中就细细回忆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美好,“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闺阁中的女子在热闹的元宵节,把自己打扮一新,欢快出游。怎样打扮的呢?“铺翠冠儿”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流行的一种帽子,帽子上插着翠鸟的羽毛。“捻金雪柳”,“雪柳”是古代一种插于发上的装饰,一种说法是用纸或者绢做的假花,还要在上面用金线做装饰;还有一种说法是剪成的柳叶形状的饰物,装饰上金线,插于发间,或者直接用金线捻成细细的柳叶形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少女的打扮。李清照写的是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回忆,这里是热闹的,但是整首词却是伤感的,因为此时的李清照已经两鬓斑白,遭遇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因为疏于打扮,而懒得出门。

辛弃疾描写元宵节,也说“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和“雪柳”一样,都是发间的装饰,是用绢或者纸剪成蛾子的形状,带着两条长长的须,可以涂上其他颜色。“黄金缕”也是头上装饰用的金丝带,这种饰品还成为了一个词牌名——“黄金缕”。《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汴京人在正月十四预赏元宵节,“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可见这些都是当时元宵节女子们的头饰。借着这些美妙的词,借着这些充满节日氛围的头饰,我们可以走入宋代的元宵节,看看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

宋代女子“瘦”的意象

唐代女子以丰腴为美,宋代女子却以纤瘦为俏。词人可以直接描写盈盈纤瘦的女子,以突出此时服饰的特点——窄。例如“墨绿衫儿窄窄裁”,再比如“峭窄春衫小”“窄罗衫子薄罗裙”,都是言说女子衣衫“窄”,以此来表现女子的纤瘦。

但是此时词中更多这样一种意象,因为愁思所以日渐消瘦,词人对此非常钟爱。

例如,那句有名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来就消瘦的女子,在哀怨或者思念中更加消瘦,这种近乎病态的美丽是最能打动词人心肠的。柳永在《锦堂春》中写道:“坠髻慵梳,愁蛾懒画,心绪是事阑珊。觉新来憔悴,金缕衣宽。”这就是典型的宋代美人的意象,慵懒阑珊的富贵人家小姐。扬无咎的词中也有“因甚自觉腰肢瘦,新来又宽裙幅”。

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宋代的美人模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文摘自《中国秀·服饰》)

来源:山西教育出版社


顶一下
(0)
0.00%
踩一下
0
0.00%
"真想不到会有人会打赏,言语也许对你并不重要,但我还是谢谢你。"
给文化网打赏打赏
人比黄花瘦:宋词和宋代美人服饰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2
5
10
20
50
自定义
您当前余额:元
微信
余额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打开QQ钱包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加载中~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8-2030 文化网 版权所有 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 15266660787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874号
京ICP证000000号
Top